铬盐是一个耗水行业,已关停的铬盐厂大部分位于大江大河附近,环境敏感度极高;同时,铬盐厂场地主要是六价铬污染,六价铬具有毒性大、易水溶、迁移性强等特征,导致这些关停的铬盐厂往往存在严重的地下水污染问题。因此,铬污染场地的修复治理不简单是土壤的治理,地下水的污染控制和修复治理尤为重要,而地下水的污染治理技术难度更大。
六价铬水溶性强,易通过淋洗等手段分离去除,从土壤治理后的长期安全性角度考虑,应优先考虑土壤中重金属的分离去除技术。
表层3米以内的土壤属于重污染土壤,其浸出浓度超过了《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》(GB5085.3-2007)中浸出毒性标准数倍,环境风险很大,治理修复措施不当易造成污染泄漏事件。部分区域的表层土壤属于渣土混合物,需要按照危险废物进行处置。表层土壤属于黄土状土,其六价铬吸附能力较强,采用淋洗的方式难以达到修复目标值,采用还原稳定化的方式则铬会残留在土壤中,在今后长期的地球化学环境下存在再氧化的风险。
基于这样的考虑,根据不同粒径和质地土壤对六价铬的不同吸附解析特性,提出了对表层重污染土壤采用“基于粒径分布的
土壤异位淋洗+还原稳定化”工艺技术。
土壤水洗过程中根据粒径分布进行分离,大颗粒土壤以砂石为主,易洗涤去除六价铬,治理达到50mg/kg的目标值后可直接回填利用;细颗粒土壤以粘粒为主,难以洗涤去除,直接进行还原稳定化处置,处置后按照《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》(HJ/T301-2007)要求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置。此思路可同时达到污染土壤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目的。
具体的
修复技术路线制定需与当地可利用的设施、治理的工期和成本、周边居民可接受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。